2024年12月6日1:30,心非若遗协会、八音新民乐社团与融创视界数媒协会携手创办的“指尖非遗,弦上民乐,共谱华章”活动在图书馆西侧顺利开展。此次活动为大家呈上了一场沉浸式传统文化盛宴。
活动现场,三个社团的成员的演出精彩纷呈,种类繁多。秦腔的激昂呐喊,吼出了岁月的沧桑与豪情,以浓烈的韵味震撼人心;《红尘客栈》《九张机》等古风歌曲的悠悠吟唱,诉尽往昔的爱恨与悲欢,用诗意的旋律撩拨情思;民乐合奏的缤纷交响,奏响了传统的华彩与神韵,以多元的乐器演绎绮梦。
心非若遗协会则为我们带来了剪纸、缠花以及绣球三项体验活动,让大家可以亲身体验非遗并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剪纸艺术扎根民间土壤,历史源远流长。艺人操持剪刀,于方寸红纸间精雕细琢,借巧妙镂空传递美好意蕴,无论是花鸟鱼虫,还是人物故事,皆栩栩如生。它承载着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吉祥的期盼,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。
踏入活动现场,剪纸区围满了专注的同学。他们巧手翻转,纸屑纷落似红梅傲雪,大红纸在刀刃下须臾间蜕变成了喜庆窗花和一些二次元人物,既有传承,也富含着新时代的创新生命力;一旁,八音新民乐社团的秦腔唱响,曲调高昂,豪情万丈,使现场氛围瞬间激昂。
绣球乃中华传统手工艺品,多以彩绸制作。其色彩绚丽,图案精美,蕴含着丰富寓意。往昔为男女定情信物,传递爱慕深情;如今更成为文化符号,在民俗活动中频繁现身,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,联结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脉络与人际交往的独特情谊。而我们将繁琐复杂的工艺进行简化,用硬卡纸代替了柔软的绸缎,更加便于制作的同时,又不失美观精致;与此同时,《红尘客栈》歌曲悠然,往昔的爱恨悲欢与绣球的绚丽色彩相融,恍惚间似把月宫仙境的浪漫牵至人间。
缠花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,以丝线与铜丝为材,经巧手缠绕编织,将花鸟鱼虫、人物故事都化作指尖上的玲珑艺术。每一件缠花作品都凝聚着先辈的审美意趣与匠心智慧,传递着特定时期的文化风貌与情感内涵。现场的参与者们屏息凝神,将金属丝裹上彩绫,细细缠绕、弯折,制作成了发簪、耳饰、胸针等饰品。他们沉浸在指尖艺术里,磨练心性的同时,也学习了非遗文化;角落里,《九张机》的旋律萦绕,为缠花添一抹古韵,诉说着旧时光里匠人的匠心独运。
“非遗璀璨映华章,古韵今风共悠扬。匠心独运传佳话,文化瑰宝永流芳。”这场联谊活动,不只是技艺展示,更是文化传承接力。三个社团携手,唤醒了沉睡在岁月里的美学,让民俗瑰宝重焕生机,引得同学们纷纷驻足,亲手触碰文化温度。未来,三个社团还将奔赴更多“文化之约”,续写传统魅力,邀你一路同行,共守华夏文化星河。
图片来源丨心非若遗协会、八音新民乐社团、融创视界数媒协会
编辑丨杨子君
校对丨李佳乐
审核丨李璧茜